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交流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课程建设交流培训
发布日期:2024-10-23


当下教育环境已进入智能化阶段,智慧教育是数字时代的教育新形态。创新教育理念、方法和形态,让数字技术为教育赋能是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依托首都医科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师资培训项目,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为促进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数字素养与教育技能的提升,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卓越师资,推动课程建设向智慧化发展,组织了以“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课程建设”为主题的培训活动。



培训分为两部分。首先,智慧树网知识图谱事业部李乐经理以“以知识图谱为依托,以人工智能为支撑的新形态智慧课程建设”为题,介绍了AI智慧课程建设的基本方法、规范化流程,以及课程在教学全过程中的应用场景。新形态的智慧课程不仅利用知识图谱技术构建了结构化、集成化、可视化的动态知识库,更在AI技术的支持下,搭建了具备全方位功能的教学平台。新形态课程将知识图谱、问题图谱和能力图谱整合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师和学生可从中“按图索骥”,获取所需的个性化支持。AI助教、助学的功能还可持续支撑课程建设的发展。

随后,基础医学院的黄海霞教授、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张海霞教授和李冬果副教授分别以《生理学》、《医用物理学》和《医用高等数学》三门课程的实际建设为例,分享了知识图谱课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策略,也展示了课程的教学实践情况。









三门课程的建设分享以问题为导向,从实战的角度为与会者展示了基于知识图谱的课程建设经验,同时在交流中相互借鉴,相互解惑。《医用高等数学》的李冬果老师介绍了基于医用高等数学学科特色进行知识节点设置和关系连接的建设思路,新颖丰富的“情景引入”建立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联,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生理学》的黄海霞教授分享了课程建设前期在教学资源上的精心准备和对共享课程建设的思考。《医用物理学》的张海霞教授则以知识地图的构建、课程案例的选择、知识关系的修订、多模态资源挂载、问题和能力图谱构建等问题展开,探讨了智慧课程建设不同阶段的解决策略。三门课程的教学团队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严谨求实,反复打磨课程体系,探索教学方案,为智慧课程的建设和应用实践积累了重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