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通知公告
学术讲座--类脑视觉
发布日期:2019-03-14

主讲人:北京大学 黄铁军 教授

时间:2019年3月22日 13:30-16:45

地点:首都医科大学第一教学楼 425教室

 

主讲人简介

黄铁军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信息处理与类脑计算。在视频背景建模与编码、目标检测与分析、视觉特征表达与识别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在灵长类初级视觉解析仿真方面开展了系统工作,研制的超速全时仿视网膜芯片速度超人眼千倍。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专著两部,授权发明专利50多项,作为主要起草人制定5项国家标准和7项IEEE标准。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7,第一完成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2第二完成人,2010第四完成人)和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2014)。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4),“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8),兼任国家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工作组秘书长(2002-),中国电子学会理事(2006-),IEEE计算机学会Computing Now咨询委员会委员(2010-),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部)秘书长(2017-),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国标委)副组长(2017-),教育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工作组副组长(2018-),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2018-)、IEEE Transactions on Emerging Topics in Computing编委(AE)。

讲座摘要

类脑视觉是借鉴生物视觉系统的神经网络结构和信息加工机理而建立的一套新的视觉信息处理理论、技术、标准、芯片和应用系统。类脑视觉的基本观点是:机器视觉要逼近乃至超越人类视觉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递进过程,需要信息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紧密配合、相互促进,以生物视觉系统神经网络解析为基础,构造具有类似视觉功能的机器视觉系统,再对该系统的信息加工过程进行分析,理解视觉功能背后的原理,建立视觉信息处理理论和技术体系,进而设计开发结构和更优、性能更高的机器视觉系统。

生物视觉信息处理机制优越,但受限于生理限制,“主频”很慢,例如灵长类视网膜每秒发放的神经脉冲数平均不超过十个。课题组研制的仿视网膜超速全时视觉芯片,像生物视网膜一样采用神经脉冲表达视觉信息,脉冲发放频率达到万赫兹,“超速”人眼百倍,能够“看清”高速旋转叶片的文字。“全时”是指从芯片采集的神经脉冲序列中重构出任意时刻的画面,这是实现真正机器视觉的基础,有望重塑包括表示、编码、检测、跟踪、识别在内的整个视觉信息处理体系,为无人驾驶、机器人、视频监控等领域带来重大变革。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